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一)
第102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第一阶段线上论坛于8月23日19:00举行。本期活动关注《批评认知语言学》一书。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温馨提示:第二阶段答疑活动将于9月8日晚举行,敬请关注!
《批评认知语言学》
(点击图片,查看图书详情)
领读专家
张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Lingua,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Second Language Research,Frontier in Psychology,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外国语》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二语语法加工的神经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出版《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认知转喻》(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认知语义学研究》和《熟语表征和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
读者提问
1. 基于我们当前的转喻研究,特别是政治话语转喻研究中的批评转喻,我看到既往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批评修辞或西方的修辞学理论,非常重视转喻的修辞评价和修辞词频,但是基于认知机制的研究和对转喻功能方面的探讨比较少,尤其是在政治话语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增加基于认知机制的研究,或者是从转喻功能,从词汇、语篇以及它的交际等语用功能来分析政治话语,以此完善批评转喻的框架?
张辉教授:实际上,比起隐喻,转喻方面的研究较缺乏。我2010年在外教社出版的一本书,当时是国内第一本研究转喻的。转喻不如隐喻这么明显,但是转喻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转喻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概念的临近性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这种联想可以表现在词汇、词组、句子层面,也可以表现在语篇层面,所以有的学者提出篇章转喻(textual metonymy)。实际上,转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确实可以体现在我们的语言方面。转喻和隐喻一样能体现我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可能体现在语言方面,也有可能不体现在语言方面。转喻的思维方式能不能在语言当中固定下来,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用转喻对话语进行分析,实际上就利用了转喻的思维方式识别我们话语当中的转喻策略的使用。你刚刚提到了“词频”,这不一定能够识别转喻,因为转喻的使用很多时候是隐含的,还需要我们分析者依靠自己的语言直觉进行判断、综合、分析,才能把转喻识别出来。
2. 基于批评认知视角的转喻研究是不是也可以叫做批评认知视域下的转喻研究,就是不一定非要叫批评转喻分析?
张辉教授:是的。对于起什么名称,关键是要把这个界定好。
3. 在这本书中,谈到政治话语中的转喻时,使用了图形和背景来分析转喻的突显和隐匿功能,即它在强调什么或者在模糊化什么。同时我看到书中论述了认知参照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它对突显和隐匿功能进行分析。除了利用图形和背景,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认知参照点来分析转喻的功能,特别是它的话语操控功能呢?
张辉教授:认知语法的提出者Langacker在1993年写了一篇文章,名为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转喻,认为转喻也是认知参照点的一种形式。所以说认知参照点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cover term),而转喻也是认知参照点的一种形式。认知参照点本身是突显的,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个突显的概念来理解一个不突显的概念。同时,转喻也是突显一个典型的特征。比如说,我们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但我们知道他有一个红色的鼻子,我们就说“红鼻子”来了。红鼻子是这个人比较突显的特征,我们用这个突显的特征来理解不太突显的这个人本身。我们用“红鼻子”来指称这个人,就是一种典型的参照点现象。所以说,转喻也是一种参照点现象。
4. 在日语的政治话语中,没有类似于隐喻的那种连贯功能,比如说根隐喻引出很多子隐喻。但是在研究转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日本的政治人物会谈到“首脑外交”这种概念,基于“首脑”这样的一个转喻,有时候涉及的是首脑外交,但有时候还会是首脑会议、首脑磋商或者首脑机制。这种n.加n.的名词构建基于“首脑”而形成,类似于隐喻中的根隐喻的形式,而且它贯穿于全文始终,形成了对于所要论述的论点(即首脑外交)的一个论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可以把它作为政治话语中的转喻的连贯功能来进行探讨?
张辉教授:我觉得当然是可以的。你刚才讲的现象,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我们在识别转喻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喻所在的语境(context)。你刚才讲了一个“首脑”的问题,比如说,有时候可以指首脑外交,有时候可以指其他部分。到底指首脑的哪一部分,和它出现的情境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转喻的思维方式,因为它在不同的情景当中激活了整个转喻的某个部分,然后用这个部分来代表整体,也就是部分代整体或者整体代部分的这种转喻形式。
5. 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如何能够获得被试的反应时间?
张辉教授:调查问卷其实不太关心反应时,我们给读者一定的时间来作出回答,但是反应时的长短在调查问卷当中其实并不起主要的作用,调查问卷主要是调查读者反映的内容。调查问卷是一种离线的研究方法,而反应时反映的是在线的一种反应,这是两码事。
6. 书中的语料好像都是英文的,如果做中文的语料研究,应用趋近化理论分析中文语料是否可行?
张辉教授:如果用中文语料,很多需要进行标注。虽然我们书中大部分是英文语料,但我们也选择了一些中文语料。我觉得可以运用中文语料去做研究,可以去尝试一下。
7. 您提到识解操作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批评话语分析当中比较有用的一个概念。我主要研究日语政治话语当中的识解操作,在做先行研究综述这一部分时,我发现学界对于识解和识解操作这两个概念其实有的时候是混用的。您认为在语言学界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还是基本上是等同的?
张辉教授:根据我的理解,识解和识解操作应该是等同的。不同的学者,比如Langacker在2008年出版的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一书中就使用的construal。然而,William Croft用的是construal operation。但在2008年之前写的一些书中,Langacker既没有用construal operation,也没有用construal,而是用了cognitive abilities。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认知语言学发展阶段,识解实际上是有不同的名称的,但它指的都是同一个现象。
8. 我在架构博士论文框架的时候,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我本身是做某一类日语政治话语的识解操作研究,我的论文框架首先是日语政治话语的语言表征,然后是语言表征背后的识解操作,接着是识解操作所实现的话语策略,最后用社会认知语境去分析日语政治话语识解操作的影响因素。不知道张老师觉得这种思路是否可行?
张辉教授:当然,我觉得是可行的。原来的认知语言学提出识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或者识解(construal)等概念,实际上是纯粹从语言表达以及思维方式的角度去讲的,比如Langacker在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一书当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讲社会现象对识解操作以及对我们的语言表达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其实是存在的,但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对缺乏的。我们缺乏对社会语境的探讨,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进一步拓展语言表达和认知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关系不像我们想象中的这么简单,它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9. 可以讲讲多模态批评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吗?
张辉教授:关于多模态的批评话语分析,国外有一个学者叫Forceville,他有一本书叫Multimodal Metaphor(《多模态隐喻》)。关于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研究,在我们这本书当中有专门一章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我带的第一个硕士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关注的就是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多模态认知语言学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另外,我记得俄克拉何马大学的於宁教授专门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多模态研究,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反正现在多模态研究确实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个领域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很值得去研究。我还有一个学生做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时使用了眼动追踪技术(eye tracking)。比如,我们看到图片的时候,第一眼看到哪里、第二眼看到哪里、哪个地方是注视点(fixation),等等。这些需要使用眼动的实验仪器来进行探讨,这个特别有意思。
10. 如何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进行批判性分析并指出其优缺点?
张辉教授:要想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优缺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要了解这方面的研究。比如说你要对一篇文章进行批判性分析,你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在整个研究领域占的位置是什么,然后看它研究了哪些具体的内容。如果你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话,你就可以指出它的优缺点。这就是看你对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你对文献掌握得非常好,你就能非常容易地指出它的优点和缺点。
国外写综述性文献的一般不是博士生,也不是普通老师,而是这个领域的大咖。因为只有对整个研究领域非常了解,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才能清晰地知道这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什么地方。所以一般来说,国外的杂志要出一篇综述性文章的话,一般都不是学者自己去写的,而是被邀请来写的。能够被邀请来写的,一般都是这个领域做得非常好的一些专家。
11. 在硕士阶段做文献综述,如何了解一篇文章在整个领域所占的位置?
张辉教授:刚才已经回答了,就是要广泛地去阅读文献。阅读,在整个硕士和博士阶段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抓紧一切时间去阅读文献,这样才能掌握相关的研究领域。我觉得没有更好的办法,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